一个不靠谱的生涯规划指北

author: fro 20Econ

前言

生涯规划是大学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目前(2023.07.30)从整个中国的宏观经济来看,2023上半年青年失业率保持20%以上,考公考研等人数持续飙升,大学毕业就业形势前所未有的严峻,逆向导致“大学生活高中化”乃至于“大学生活高三化”。对于jbji学子而言,确定职业规划→确定升学目标→确定硬性软性背景→在现实生活中一步步完成的反向breakdown是我非常推崇的生涯规划方法,本文试图采用决策树的思路,帮助大家在规划大学生涯时,有一个更全面的视角。

风险提示:历史规律不重复,作者认知不到位,大学招生条件变更,学院政策变更

整体情况outlook:你什么大专?

暨南大学在广州的认可度或许可以,但从保研人的经验来看,出去还是会被嘲笑带专的,因此不要觉得进了暨大可以笼罩在211的光环下(会有人这样觉得吗?)。在一些人人向往的行业(如金融,计算机),暨大的学历只会给你的简历抹上一层黑影,因此研究生有一个响亮的学校名头可以一定程度的缓解本科大专的尴尬,如果你读到博士基本上本科影响就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我们学院的课程设置有着极大的问题,所以不要觉得自己学了应用数学就是高贵的数学人才,实际我们学的内容或许没有其它学院单学位的人学的多(如经院经统)。因此,学院留下了大部分时间给你自习。双学位+院内四专业设置的好处在于给了你交叉学科的视野,这是我们相对于别的院最大的优势(或许还有绩点相对宽松),因此,好好利用,我的朋友。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可以看一下三驾马车部分有一个基本的概念,笔者不是专业留学机构,在这方面知识有限,更详细的知识可以从知乎or暨大官方信息发布上去看。

总得来看,绩点是最重要的;其次抓住每一个机会,进入课题组,在科研经历和竞赛中磨练自己的个人能力;实习积极动用家长的关系,慎重选择方向,以长见识为主;论文含金量最高,最好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跟导师的效率远大于自己一个人摸索

三架马车:留学,保研,就业

留学or保研or就业这三条路普遍要求从大一开始尽可能利用每一学期的时间(考研相对来说只用苦一年左右,但压力太大而且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笔者自己没有考虑过),因此在这里一起讨论。

保研:吃得卷中卷,未必人上人

暨南大学整体保研率相比正常211而言要低很多,每年大概在10%左右,分到jbji每届的保研人数在13人左右,虽然每年人数会增加1~2个,但整体还是非常非常卷的赛道。保研分为三个方向:绩点保研、学术保研和行政保研,分到13人来看是11人绩点保研,1人学术保研,1人行政保研。(注:数据未必准确,具体下文细说)

除行政保研外,保研的流程比较奇葩,在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前是第一波夏令营,预估自己有没有保研名额即刻报名参加,会和全国各所高校的有保研志向的学子竞争,如果拿到优秀营员,并且之后拿到暨大的保研名额后,就可以入学了。除大三升大四的暑假外,还有9月份预推免的第二波,可以捡漏(?),此时一些海王会退出,竞争相对没那么激烈。

行政保研

行政保研要求相对单一,因此放到最开始说。行政保研的人数一般在1~2人(不知道有没有2人过),主要要求做学生工作,如社团、学校组织等,对绩点要求不高,但只能保本校(留在暨南大学),并且似乎会要求做几年的学生工作(辅导员,社区老师等),因此笔者没有认真了解过。

学术保研

学术保研的门槛很高,基本要求在sci,ssci,or国内c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对绩点相对放松,但学术保研是要和整个暨南大学的人竞争,而不是学院内部竞争,所以相比于理工学院、生物材料学院那些很容易发论文的,暨伯几个学科竞争力不算很高,对学术研究非常感兴趣的考研考虑,一般在1人左右,和行政保研不同,前往各高校夏令营(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拿到优秀营员后即可前往心仪高校。

绩点保研

一个专业有2~3个保研名额,因此基本上是绩点前五的同学有机会争取这个。在院内竞争中,绩点占85%的权重,因此请好好修炼绩点!!!如果绩点不够前五,请慎重考虑绩点保研。绩点保研除校内选拔机制不同,其它和学术保研相同。

当然,如果只有绩点,在夏令营入营的时候会比较吃亏,因此最好有一两段科研经历,实习经历,并准备好扎实的基础知识面对入营的笔试面试。

整体来看,暨伯往年保研形势(17-19)并不乐观,信计和数学部分大佬能保到中大华工,经济很多绩点很高的最后只能去一些211。根据身边统计学,去的最多的应该是华工和中大,对于以后有志向在广东发展的同学,中大也是不错的选择。(信计同学想保研中大的可以抱一抱林姓老师的大腿)

留学:jbji人大部分的选择

相比于保研时受国内各大学卷狗的毒打,以及保研老师看大专鄙视的目光,留学似乎是一条不错的赛道,同时伯明翰大学的学位一定程度上给我们更大的优势。

确认地区

留学一般有英国,香港,新加坡,澳洲,美国五个地方可以选。欧陆的大学样本量较少在此不做讨论,加拿大master申请极难(申请就是为了移民)在此也不做讨论。

英国:录取难度 较易,看绩点,花费小于100w

英国的硕士分为mphil(一般两年制,也叫研究型硕士)和msc(一般一年制,也叫授课型硕士)两种,通常说的一年制水硕是指msc,剑桥似乎录的都是mphil。

优势:暨伯人因为有伯大的学位,适用同一套评分体系,因此申请英国大学相对来说认可度高一些,基本申请范围在爱丁堡-剑桥,爱丁堡前几年可以说暨伯人的垃圾桶,基本什么都收。

劣势:众所周知英港新水硕,主要体现在1年制的学时不容易学到什么知识,基本上过去适应一段时间,找一段时间工作,剩下就没多少学习的时间了,当然,如果你只是想用这一年时间对自己的学历做一层镀金,以满足一些公司qs50 or qs30的敲门砖,那已经足够。只是在回国面试时相对来说会有点吃亏。同时英国就业岗位稀缺(不过有些学长学姐也拿到不错的offer),签证政策相对不友好,对润人来说并不友好。

(如果家里的关系能给你搞进target firm去实习,加上英校qs高满足要求公司底线招聘要求,自己在实习期好好表现拿留用,或许也是不错的选择)

申请方面一般硬背景要求高绩点+雅思,粗略的讲对申请商科的同学来说,雅思7.0可以满足大部分学校的要求,工科6.5可以满足大部分的要求。绩点是最重要的,尤其是伯大课的成绩,根据往年的经历绩点3.9以上+伯大一等学位+一篇sci论文在手+雅思7.0+一两段科研经历+两段实习 就可以申请剑桥了。粗略的对应,4.25制下绩点【4.0以上】对应g5,【3.9,3.8】 g5要冲稳王曼爱华,【3.6,3.7】冲王曼爱华。部分专业要求GRE or GMAT成绩。

一些g5学校好像有面试?笔者不太了解

香港:难度较高,认可度一般,花费小于100w

近几年香港可以说是留学大热,选择香港这条赛道就意味着要和国内985 211的顶尖选手竞争,竞争非常激烈,因为大家都瞄着前三所学校冲刺,相比英国会难很多。

香港的制度和英国一样,都是mphil和msc,同时也都很看绩点,雅思要求也差不多,商科7以上工科6.5以上,港三基本上都要面试+笔试,不少人跌在了这关。

认可度低体现在:笔者曾经一个实习的同事拿着同济本+港大fintech的背景申请中金投行部,简历关过了但面试关被说简历是申请人里面最差的,然后就被刷了。后面和她聊天的时候得知,在香港竞争的基本都是美国留学生,香港留学生回国竞争,也即香港留学生在香港找工作没那么容易。

新加坡:新国立不认可暨大,基本都走南洋理工,花费小于100w

同样英制体系,同样看绩点,新加坡不少项目要求GRE or GMAT成绩,入学前要面试。

美国:难度中等,硬性要求GRE or GMAT,花费大于100w,认可度较高

美国学制一般是一年半到两年,也有一年的项目,但国内普遍认为美国master要学两年,因此认可度较高。美国的STEM项目能拿到三年的工作签证,而非STEM项目只有一年(大部分经济,金融项目都是STEM,计算机相关的更不用说)。

美国申请相对不那么看绩点,而是用GRE做补充,粗略对应4.25学分制下 3.95以上+GRE 330可以考虑冲藤校,3.85以上+GRE 320基本稳前三十。雅思要求和英国差不多,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语言门槛。美国对于文书的要求很高,因此中介费一般在6w以上,软背景方面一定要有充足的专业相关的经历,最好是实习+绩点+科研的全才。

美国读博很多都是全奖,而且有生活费,因此美国mater对申请博士来说有一点点的帮助,可以更早的认识教授。

但要注意的是,美国基本没什么金融项目的master,因为都在MBA里面,所以想申请金融项目的要三思。

澳大利亚:狗都能进

不多说,随便进

就业:没什么人走,考公可以考虑

暨伯往期公众号内容有分享过一些毕业后就业的学长学姐,大部分是考公,少部分进入游戏公司,四大等培训机制比较完备的地方。笔者了解不多,不过多讨论。

然后:怎么卷?

希望大家明确的是,无论是哪个方向,哪个地区(澳大利亚除外),都对绩点比较看重,因此千万不要放松在绩点上面的努力,一个好的绩点可以给你省下很多焦虑的时间。当然,只有绩点也会让你有些焦虑,但整体绩点的性价比是最高的,也是最追悔莫及的,具体考试请参考《关于如何在UoB课程中玩死别人获得理想的分数》。

卷的方向可以分为硬实力和软背景,硬实力包括绩点,语言成绩(雅思,托福)和GRE or GMAT成绩;软背景包括论文、科研经历(TA,RA)、实习、竞赛、社团经历等(注意这个顺序,就是重要性的顺序)

论文and科研经历:拔藤冲牛剑的必备

大学生发表论文是一件很扯淡的事情,但同时也是最能彰显个人实力的事情(是吗?),对于找中介买论文,付费找教授买论文等应该唾弃但很多人走的操作本文不做讨论,也希望各位读者不要输给自己的焦虑和这个畸形的评价体系,坚守做研究的初心。如果你想冲刺最顶尖的一批大学,论文是你简历的压轴,比一万个三中一华实习都要好使,剑桥尤其喜欢论文,甚至到了来者不拒的地步(指水sci),很多绩点并不顶尖但靠论文逆袭剑桥的案例。那么,如果你想在大学期间发表论文,该如何做呢?

top1:勾搭老师

没有一个大牛带想自己发论文比大专生手搓可控核聚变然后拿诺贝尔奖还要难。进入老师的课题组,打实验室小黑工,帮着老师洗数据等是第一步,暨伯在找导师这一块的制度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匮乏,暨伯内部的师资也很少,基本上都是借别的学院的老师,班主任这种所谓的“学术导师”大部分不靠谱(不过似乎越来越靠谱了),不靠谱到令人怀疑学院教务是否懂我们学的专业。

对于经济专业的学生来说,大一大二的微观经济学David Ong老师是高质量科研经历的几乎唯一机会,进入课题组的要求也很直接,在中级微观经济学考到70分以上,dvd就会给你发邮件问你想不想当TA(助教),在打杂期间就可以跟着dvd做学术了,整个过程比较cost,因为dvd相当于把你当成小黑工(这年头干啥不是小黑工),做各种正规的他不想做的事,包括报销发票,改作业,和学院老师沟通等。回报也很丰厚,dvd的论文产出很高,名头也比较大,做学术的水平很高,dvd也有一些个人的渠道给你推到美国or英国的教授手上,总体来说是性价比很高的。

初级微观经济学很简单,考高很容易。但中级微观经济学比较难,老师还会用正态分布卡人,还有找typo发邮件的分数,所以你最好在假期就开始看书,然后找书里面的typo和dvd ppt里面的typo,攒着下学期发给dvd,还要在课堂上足够积极回答问题,在三次考试都取得不错的分数,才有机会考到70分以上。

dvd是经济系唯一暨伯的师资(似乎也要跑?),其它的授课老师都是经济学院和iesr借来的,讲课很用心,但肯不肯带着你做学术是另外一回事。根据笔者的经历,想自己跑动拿简历去找老师进课题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信计和数学专业因为偏应用,有不少进课题组打工的机会,笔者具体不了解就不过多讨论了。

除此之外,UOB方面如果想跟着老师做学术,非正式渠道可以拿学科成绩发邮件去问,如果你的课程成绩足够优秀老师会考虑给你安排任务。正式渠道可以等大三暑假的summer project,但是summer project的选拔非常非常非常非常看绩点,可以说伯大成绩是唯一的标准(悲),summer project有工资(两个月一万四rmb),做的工作不会很高大上,也是一些找数据洗数据的事情。

上文写的都是正规渠道,如果你家里有关系,当然会更容易的找到教授带你。

实习:自我感觉最良好的一集

jbji的实习基本都是家里找的关系,所以穿着西装顶着big firm的title坐在高档写字楼里喝着咖啡很容易让你忘了自己是个野鸡大专学生的事实。需要注意的是,实习一定要跟着自己的生涯规划走,而且要与自己申请的专业方向相契合,不然你的中介会非常难办,比如你实习都在金融机构,而且都在投行或者一级市场,但你想去读个偏统计的,这时候文书就会很难写。

在现在的形势下(2023.07.30),金融行业找到能盖章的正式实习很难(大部分卡硕士学历),基本都是打小黑工。

  1. 投行小黑工是门槛比较低的,即便是三中一华也有大量的人才需求,而且投行IPO或债券承做基本上公司给报销路费饮食住宿,对于一般同学来说非常友好。学院内部一些学长学姐的手上就有内推资格,基本也不需要什么简历审核,能吃苦就行。但也注意,投行的工作非常非常苦,经常晚上十一二点还在加班,周六周天都没什么时间休息。投行小黑工也是为数不多可以线下办公的,线下办公的工作氛围,关系网的构建,和对你认知的提升都不是线上实习能比的,虽然呈现在文书上可以把他们写的差不多。
  2. 除投行小黑工外,券商研究所的行研小黑工也是需求比较旺盛的,但这个一般都是远程,原因很简单,你进不去公司的大门:) 券商研究所的工作就是写研报,好处是你能拿到公司的access,看一些研报底层的模型,坏处是remote工作完全没有那个氛围。行研小黑工不知道能不能找继任。每天日常工作就是找数据,洗数据,写会议纪要,找数据是指去各种政府报告犄角旮旯里面翻,一个月内是不会让你碰核心的建模。
  3. 私募、公募基金、券商资管是含金量比较高的实习,但基本进不去,卡学历卡死,除非你是大大大客户,pass
  4. 四大、天健等会计师事务所每到年底的人才需求都很大,进去也基本都是打杂,似乎对学历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具体不是很了解。
  5. 银行实习相对来说学的东西会少很多,大部分是轮岗,每个岗体验一遍。
  6. 互联网行业笔者没有去过,pass

竞赛:最容易掉进的坑

数模有用吗?如有

学院会各种宣传数学建模大赛,包括美赛,国赛,亚太杯和粤港澳金融数模,同时给数模在计算综测时很高的权重。但从申请的角度和实习的角度看,数模的认可度并不高,作为科研入门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但不要all in数模,把他单纯当作一个检验自己水平的地方,也不要太在意成绩。

从含金量来看,美赛的含金量比国赛更高,在学校的制度中美赛属于国际级大赛,国赛属于国家级,美赛的H奖甚至约等于国赛二等奖。但还是那句话,数模是一个磨练实力的地方,练习自己建模、编程、排版(latex or word)、学术写作的能力,这些能力都是后面科研要用的,参加大赛,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后续的时间里学习知识提高自己就好,不要抱着“凭什么ta国奖我才省奖”这种心态。答应我,投机取巧的请划走。

那什么竞赛有用?ACM,数学奥赛

对于数学和信计的同学来说,ACM是磨练自己编程能力的好地方,相比于数模的花架势,ACM更考验基础知识,在互联网公司中的认可度也更高,虽然学校不怎么宣传,但笔者认为这是含金量最高的竞赛。

除数模和ACM之外,其它的比赛,像大创、挑战杯等,本质对申请学校的影响不算大,学院宣传这些东西是因为对于学院的评优评先、招生宣传,和学校的211评选等挂钩,但对个人能力的提升不如数模和ACM。因为这些比赛本质靠的都是关系和背景,属于是你来能干别人来也能干,但如果你有这个资源和背景,那参加能为你带来申请之外的很多东西,在这里不展开说,总之,这些比赛前往不要想着单打独斗,去实现自己的创意,只会似的很惨。

大创、挑战杯(大挑小挑)、三下乡等比赛周期较长,如果做的非学术,会占据大量大量的时间,当然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很闪耀,练习presentation等也能磨练自己的基本素质,笔者建议想参加的同学跟着大佬做就好,不要自己牵头当负责人。

results matching ""

    No results matching ""